玩物喪志|玩夾公仔擲彩虹不能自拔 留意病態上癮9個徵狀
撰文: 周美好
發布時間: 2024/09/18 12:15
近年夾公仔店舖開到成行成巿,達到梗有一間喺左近的地步;不少連鎖遊戲中心設有擲彩虹遊戲,大人細路都希望投出一枚代幣,獲幸運之神眷顧贏得大獎。
可有想過這些看似無傷大雅的遊戲,其實與以小博大的博彩無異,有人更月花過萬元在其中,已跌入病態成癮的地步。
夾公仔及擲彩虹過往都是小朋友的玩意,獎品不離毛公仔、獎票儲分。但隨着獎品逐漸變為遊戲機、限量figure或特別景品,連不少成年人都沉迷上癮。有社交平台開宗名義為「夾公仔成癮脫坑」群組,有參與者每日花幾百至一千元去夾公仔,辛苦賺來的人工大部分奉獻其中,連食飯都成問題,難以自控到病態要看精神科醫生。
也有人因夾公仔成癮,連名貴手錶也典當變賣;也有人初時玩實體夾公仔,後來轉玩網上遙距控制夾公仔機,因可用信用卡付款,負債如雪球愈滾愈大,才驚覺要戒掉心癮。
間歇性的成就感引發上癮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副主席黃志明博士指,夾公仔和擲彩虹雖然是兒童消遣,但它們具有類似遊戲的特性,可能導致成癮。這些活動涉及到即時回饋、間歇性獎勵和微小的成就感,這些都是可能引發成癮行為的因素。幸運元素確實增加了賭博心態,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如何影響大腦的獎勵系統。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賭博和遊戲可以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產生愉悅感,這與成癮行為密切相關。
夾公仔和擲彩虹等遊戲不僅吸引兒童,更成為許多成年人的減壓方式,這進一步說明了這些遊戲的成癮性和對各年齡層的吸引力。
病態徵狀逐個講
要界定當事人是否已屬病態,黃博士表示根據DSM-5-TR對網絡遊戲障礙(IGD)的定義,可以類比夾公仔和擲彩虹的病態狀況。關鍵在於這些行為是否導致「顯著的損害或痛苦」,徵狀可能包括:
1.過度專注於這些活動。
2.無法進行時出現戒斷症狀如悲傷、焦慮、煩躁。
3.需要花費愈來愈多時間才能滿足慾望。
4.無法減少或停止這些活動。
5.放棄其他興趣和活動,這類遊戲可能對年輕人造成的嚴重影響,包括逃學和被踢出學校。
6.盡管出現問題仍繼續進行。
7.對家人或他人隱瞞花費的時間或金錢。
8.用這些活動來緩解負面情緒。
9.因這些活動而危及工作或關係。
心理機制與賭馬賭波相似
雖然夾公仔和擲彩虹得到的只是公仔玩偶或小禮物,價值一般不大,以為與賭馬賭波的成癮性質不同,其實是誤解。黃博士解說:「雖然夾公仔和擲彩虹的獎品價值通常較低,但其成癮機制與賭博相似,兩者都涉及到大腦獎勵系統的活化,都可能引發『近乎錯失』的心理。主要區別在於社會影響和法律風險較低。賭博研究中發現,幾乎獲勝但失敗的體驗會刺激玩家繼續玩下去,這種心理機制在夾公仔機等遊戲中也很常見。」
另外,不停投幣的形式也是難以自控的一個因素。低單次消費降低了心理負擔,容易引發再試一次的心態,這與賭博中的「追損」心理類似。
他進一步表示,雖然目前沒有直接的研究證明夾公仔和擲彩虹成癮會直接導致其他成癮行為,但它們或會增加風險,因為它們可能改變大腦的獎勵機制,削弱自我控制能力。
各種戒癮治療法
要遠離夾公仔和擲彩虹成癮的問題,臨床心理學家或者是輔導員的治療方法可能包括:
*認知行為療法(CBT)
幫助患者識別並挑戰與夾公仔相關的非理性信念,如「下一次一定會中」的想法,教導患者認識到「近乎錯失」的心理陷阱。
*暴露療法
在控制環境下,逐步暴露患者於夾公仔機環境,但不進行遊戲,幫助患者學會控制衝動和慾望。
*正念療法
類似冥想,教導患者專注當下,提高對自身思維和行為的覺察。幫助患者應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減少依賴夾公仔作為逃避手段。
*家庭治療
探討家庭動力如何影響患者的行為,教育家人如何支持患者的康復過程。
*社交技能訓練
幫助患者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替代夾公仔的健康社交選擇。
*情緒管理
教導患者識別和管理負面情緒,提供健康的情緒調節策略,例如鬆弛練習。
*壓力管理
幫助患者找出生活中的壓力來源,教導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
*生活重建
協助患者重新規劃日常生活,填補原本用於夾公仔的時間,並鼓勵發展新的興趣愛好。
*預防復發
制定應對高風險情況的策略,教導如何處理「滑落」(輕微復發)。
他說治療時間因人而異,通常需要數月到一年不等。「重要的是要解決潛在的心理問題,如抑鬱或焦慮。」
家人或朋友也可從旁幫助夾公仔和擲彩虹成癮的當事人,讓他們在戒癮的路上有支援。「家人朋友要給予理解和支持,不批評指責;協助設定合理的遊玩限制,也鼓勵發展其他興趣愛好,陪伴一起進行健康的休閒活動。如果當事人問題嚴重,建議尋求專業幫助。」